010-82350244

    扫码关注中教微信号:
    中教未来

公告

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中教未来助力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创新大会 - 中教未来

2019-02-24 12:41:24|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于2019年1月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以“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主题,是集“政、产、学、研、金”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一次盛会。

 来自全国产学研界第一线的千余名代表齐聚北京会议中心,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产学研、政金介、商媒用协同创新经验,希望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和引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继参加2017年“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后,中教未来公司作为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常务理事单位再次应邀参加本次大会。

640.webp.jpg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路甬祥会长带领的理事会领导下,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产学研界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清发展和竞争态势,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创新优势和资源,释放创新活力和红利,努力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为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产学研用各类主体之间有机的联系、协助和互动,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代表全国工商联,对大会的举办表示祝贺。李书福表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利于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加大转化的直接的推动者,探索产学研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大的趋势。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表示,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选择,面对世界格局巨变、外部环境恶化、风险挑战加剧的态势,把科技创新作为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民营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它们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主研发、自我完善,适应市场的决策机制,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底产学研吴总合影.jpg

此次会议是一次共建服务平台、共商创新大计、共享合作成果的产学研盛会,也是一年一度我国产学研界总结、表彰、学习、交流及融合发展的创新盛会。同时,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次大会表彰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授予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陈剑、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360公司创始人/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所长夏照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和材料工程学部主任薛群基、山东威高集团董事长张华威、中教未来公司董事长吴井军10名同志“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

641.webp.jpg

中教未来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实践者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培养“拥有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由中教未来参与,并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关村软件园共同筹建的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组织。公司以联盟的宗旨与目标为指导,积极打造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顺畅运行。

2018年底产学研吴总.jpg

第十二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为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搭建直接交流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加大转化的直接推动者。习总书记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曾经强调,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新就业的重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践和发展证明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非常有生命力,贡献非常巨大,前景无比广阔。

以本次大会为依托,中教未来将继续发挥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优势,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创新项目,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路径,搭建创新平台,优化校企合作资源要素,实现产学研用的精准对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